现在的位置: 首页个人日记>正文
三言二拍道德篇·拾金不昧话荣耻
2011年11月09日 个人日记 暂无评论

“故事与法”栏目,旨在探索名著当中对于法律的表现和描述。《三言二拍》当中,这些有关道德与法律的话题,更是比比皆是。它是说书人话本的编辑和整理,所以本身就肩负着用最通俗的形式向世人民众进行劝善和教化、法制教育的使命。从《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它的主题,是在用名、通、恒言在喻、警、醒世,满篇都是道德与法律!

今天给大家说的一段,便是《喻世名言》中的《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入话。古人说话,为了等待更多的人到来,在说正书之前,会先给那些零散到来的人说些小话,就叫做“入话”。

一上来,先有一首诗句:

世事翻腾似转轮,眼前凶吉未为真。

请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善人?

意思是说,世上的事情翻腾变化好像是转轮一样,没有一个定准的。眼前看似凶险看似吉利的,却不可以执着!凡是违法犯罪的人,往往不会想到另一个时空,只是看重眼前利益,以至于犯下滔天罪行!如果能够再往前看看,虽然不是现报,但却天理昭昭,分明不爽!善良的人总会有善报,作恶的肯定有恶报,也只是来早与来迟罢了!

单说有一个人,姓金,名孝,家中只有老母,没钱娶妻,自家卖油为生。一日出门买油,内急了,就赶忙上茅厕。真是天上掉馅饼!当然馅饼不能掉在厕所里,而是地上出银子!钱财如粪土,所以梦见粪土便得钱财!竟然拾得一个“布裹肚”,内有一包银子,约莫有三十两。

金孝自然不胜欢喜,便回家对老娘说道:“我今日造化,拾得许多银子!”他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老娘看见,也吃了一惊说:“你莫非做下歹事偷来的么?”拾了好多银子,是发了“横财”!这叫做“马无夜草不服,人无横财不富”!有了这横财,便是“造化”,所以老娘不相信,自然怀疑他是偷抢来的!

金孝说道:“我什么时候偷过别人的东西?你就那么说我!多亏邻舍没有听见哩!”没偷惯人是没那毛病,怕人听见正是还有“羞耻之心”。这羞耻之心很重要!《列子·说符》中说道:

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可见要想不做盗贼,就得先有“耻心”!耻心何来?来于“教化”!“明荣知耻”正是教化百姓的根本!如果大家都“恬不知耻”、“寡廉鲜耻”,那什么事情不敢做!

“耻”字古人写做“恥”,从“耳”从“心”,意思是心中一旦感到耻辱的时候,耳朵就会发烧!

“辱”字上边是个“辰”,生肖配的是“龙”,跟“震荡”的“震”也是一个意思;下边是个“寸”,“方寸”也是心。合起来,是寸心之中有条龙在折腾震荡,就是“辱”,所以古人写的时候还在下边加了一个“心”字。

“耻辱”的同义词有“惭愧”,都跟心灵有关:“惭”字一个“心”(忄)一个“斩”,“羞惭”就是心中像用刀斩的一样的感受! “愧”字一个“心”(忄)一个“鬼”字,心里有鬼或者鬼在心里就是“羞愧”,永远不会安宁!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民知道“羞耻”、“羞辱”、“羞惭”、“羞愧”,然后就不敢为非作歹了。所以《孟子·公孙丑》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就这个“恶”字,上边是个“亚”(亞),下边是个“心”。“亚”是另类,另类的心、不伦不类的心就是“恶心”!

更重要的是,明代除了延续先朝“先教后刑”、“明刑弼教”的原则外,还提出“明刑所以弼教”,就是说不教化也可以行刑,用刑法去帮助教化,所以对于盗窃罪惩处相当严厉:强盗只要得了财,不分首犯从犯,一律问斩!就是一般的窃盗,最高处刑也是绞刑!

金孝虽有羞恶之心,但仍不免是个俗人!他一看见这个东西,觉得自己就会发大财了,喜不自胜且不说,一定先抬起头来四下里瞧瞧,看看有没有人,然后快速地捡起塞在裤子里,因为他的期望值很高!多少年来不停地做过一个梦,就是哪一天捡得一笔财富,好摆脱困境!

这是一般人的心理。果然他替自己盘算起来:自己是个“穷经纪人”,就是小贩,跟现在的“经纪人”真不可同日而语。他是赊油卖油,还了油钱,所剩无几!是个打工崽!他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银子!他心里想的,只是做个油本,不再赊油卖就行了!

照金孝的盘算来看,他的头脑并不笨,虽然姓“金”,但却没有本钱,所以赚不了钱,发不了财!现在很多人都想发财,姓名字号、店铺公司、牌照广告等,恨不得全是“金”字。结果如何?要金子的反而得不了,不要金子的反而多得抱也抱不动!为什么?还是金孝的娘说得好:

好儿啊,常言道:贫富皆由命!你若是命里该享用,就不会生在挑油担的人家来了!

意思是你就没这命!有这命你就生在大富贵人家,开大公司去了!这是个经验之谈,老妈妈也一辈子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知多少次了!一句 “贫富皆由命”就可以解释这一切了!“乐天知命而不忧”,不仅孔老夫子这样说,后来的大官白居易还把自己的名字叫“乐天”哩!既然生在“挑油担的人家”,那就不要指望去享用命里不该有的!这就是本分人家的“安分守己”,才保证了自己不“以身试法”,才有可能“三世而兴”。

依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只怕无功受禄,反受其殃。

“设心谋”和“辛苦挣”六个字含义深刻!设下心计谋来的,终究不保;辛辛苦苦挣来的,用得踏实!这是一般老百姓的心理!人们都愿意“辛苦挣”而不愿意“设心谋”,便是教化的结果,社会因此而安定,生活因此而幸福,国家因此而富强!如果没有人“辛苦挣”,天天都在“设心谋”,就不可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只能玩泡沫经济而坐吃山空!

妙在这“无功受禄,反受其殃”一句,“功”与“禄”是对应的,“功”是工作,“禄”是工资。有功受禄,无功不受禄,多少功受多少禄,“按劳取酬”!“无功而受禄”,君子都不敢做的,小人就更不敢了!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这背后还有什么,一没背景,二乏本领,三未工作,你敢接受工资!孔子早就说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论语·季氏》)

谁都想要富贵,可是不合规律所得到的,那决不敢沾,因为会遭殃!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只看见了作为钓饵的“食”,便送了命;人也只看见了作为诱饵的财,结果也送了命!现实中有多少老娘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就会有多少赤子不会违法犯罪而毁掉生命!

这银子,不知是本地人的,远方客人的?又不知是自家的,或是借贷来的?一时间失脱了,抓寻不见,这一场烦恼非小,连性命都失图了,也不可知。

这一段话感人至深!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儒家的“推己及人”,是“仁术”!傅玄的《仁论》上说:

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伦理道德的前提,就是用自己的心理去推度当事人的心理,自己不想接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也许别人正在寻找。就是自家的,得来也不容易;如果是借贷的,这一丢岂不烦恼,甚至会丢了性命!在自己自己高兴的时候,他人却因此而痛苦!仁者不忍啊!

曾闻古人裴度还带积德,你今日原到拾银之处,看有甚人来寻,便引来还他原物,也是一番阴德,皇天必不负你!

这个“裴度”很了不起,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人们传言他是因为还带而积了“阴德”。“阴德”是什么?在暗地里积了德!与“阳德”相对。阳德好积而阴德难成,所以可贵!裴度偶然经过香山寺,看见一个妇人拜完菩萨后丢了一个包裹,于是收起来等着她再来寻。当然是因为没有赶上,没有别的心思!第二天她果然来了,哭着说老父因为被抓,向人借了一条玉带、二条犀角带去贿赂当权的,不幸给丢了。裴度打开包裹一看,果真如此,便还给了她!她一定要留给裴度一个,可裴度笑了笑什么也没要就把她送走了!

老娘知道裴度还带救了人还不要酬劳,是积了“阴德”得了好报,竟然做到宰相的位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也因为祖上的阴德而有所成就呢?

贾谊《新书·春秋》也写到一位积了阴德的孙叔敖,有一次出去玩,回家忧而不食,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哭着说:“今日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不久就要死去了!”母亲问:“现在蛇在哪里?”回答说:“我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要死,我恐怕他人又看见,所以我已经把它埋了啊!”母亲一听,便高兴地说:“不要忧愁了!你这是积了阴德了!你不会死的!我听人说:有阴德的人,上天会报答他幸福的!”果然后来他就做了楚国的宰相!

金孝老娘这一段劝说,有四重内容:首先强调贫富由命,不该见利忘义;其次讲究辛苦挣钱,不该无功受禄;再三应知失主烦恼,不该贪财害命;最后阴德应有善报,皇天必不负你!说得有理有据,委婉动人。天下老娘如果都能如是劝说孩子,尤其是在孩子萌生犯罪念头之际,才是真正爱护孩子!这就是道德教育!是荣辱教育!

金孝是个本分的人,被老娘教训了一场,连声应道:“说得是,说得是!”放下银包裹肚,就跑到那茅厕边去找失主。只见闹嚷嚷的一群人围着一个汉子,那汉子气忿忿的叫天叫地。金孝便走上前去问其缘故。

原来那汉子是个远方的游客,因为上厕所,那时叫做“登东”,解脱了裹肚,丢失了银子,找寻不见。这“裹肚”是什么?古人的内衣,好像就一个“兜肚”或者“抹胸”、“抹肚”,把肚子或者胸部兜起来就行了。远行人再在抹肚上缝个口袋,把贵重的东西塞在里边,就如现在人把钱物塞在裤头里一样。古人说“慢藏诲盗”,这贵重物品应该藏在哪儿呢?最好就是命根子所藏的地方,所以塞在裤裆里!

这个入厕文化很讲究,主题就是“解放”,小解就小放,大解便是大放!关键这位老兄登东大放之时,不该把裹肚都解放了!很可能这三十两银子沉甸甸的、鼓囊囊的,塞到裤裆里怪难受的!值此解放之际,难得也来个舒服!话虽如此说,可如此粗心大意,终究不妥!

古人的厕所或者更衣室不像现在这样,尤其是公共卫生间,水茅的稍好一点,土茅的就差多了。看来这里的是个水茅了!那汉子找不着,怕是掉下茅坑去了,就叫了几个泼皮来,正要下去淘摸。街上好多人都过来围观。

金孝便问客人道:“你的银子有多少?”这句话问得还好,就是要了解失主与失物能否对应,否则往往会有很多冒领的事情。为了防止冒领的事情,就必须核对好失物是否属于失主。如被冒领,真正失主来到之后,反而尴尬,弄不好还会另起纠纷!

客人胡乱地答应到:“有四五十两!”这可不敢胡乱!如果遇到有心人,说的不对,那就连自家的东西都要不到手里了。旁边那么多的人都是证人啊!所以遇到此事,一定要诚实。

同样,这拾主还应该再往下落实,比如说裹肚的大小颜色、质料形状等,甚至银子的成色、大小、几块等,都该询问清楚。关键在于金孝是个老实主儿,没有经验,竟自家递上话儿问道:“可有个白布裹肚么?”这话不该这样递!可以换个问法。即使是白色的布裹肚,不妨试探地问:“可有个黑色的绸布裹肚么?”要是假失主,便当即会漏馅!可他毕竟是金孝,考虑不了这么多!

客人一把扯住金孝,道:“正是,正是!是你拾着?还了我,情愿出赏钱!”情急之下,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把稻草,什么话都可以说!

众人中有快嘴的便道:“依着道理,平半分也是该的。”这话是对的,因为明朝《明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规定:

凡得遗失之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予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如三十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

拾到东西,找不到失主,必须在五日内送交官府,否则就是犯罪。官家东西就归还公家,私家东西归还私家。但是其中必须将一半得物作为奖赏给得物人,好鼓励拾金不昧,培养敦厚风俗。一个月无人认领,那就全部归于拾主。这就是中国法律讲究的三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失主得物后,不分一半东西给拾主,除了道德上的不光彩外,还违犯了法律!

金孝就说道:“真个是我拾得,放在家里,你只随我去便有。”一听此言,这人一定是个好人,你就给他一半的财物,他也不见得会要!但众人都想道:“拾得钱财,巴不得瞒过了人。那曾见这个人倒去寻主儿还他?也是异事!”可见这拾金不昧的事在当时也是“异事”。人拾了钱财,恨不得谁都不让知道,自己偷着乐!这才是人之常情!常人所做,乃是俗事;超越常情,便为阴德!所以金孝和客人动身时,这伙人一哄都跟了去。

金孝到了家中,双手儿捧出裹肚,交还客人。这“双手捧”意味甚大,说明他很在乎这笔银子,很在乎自己孝顺了老娘,把银子还给失主而积了阴德!在他看来,他这样做是神圣的!

客人检出银包一看,晓得原物不动。只怕金孝要他出赏钱,又怕众人要主张他平分,千不该万不该他反而使了欺心,赖住了金孝,说道:“我的银子,原说有四五十两,如今只剩得这些!你藏过一半了,可拿来还给我!”虽然客人使欺心,但金孝自己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在没有落实东西数量性质的时候,不该把东西贸然给他。被人冒领且不说,遇到恶人反咬一口,自己则有口难辩!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来说,认清形势,不留后患,才能保证自己智慧地完成使命!

金孝道:“我才拾得回来,就被老娘逼我出门,寻访原主还他,何曾动你分毫!”那客人却赖定短少了他的银两。金孝真是冤枉,我拾到东西来还你,你倒反赖我!这个时候什么话都可能说出来,什么“狗咬吕洞宾”!“恩将仇报”!心里负屈忿恨,一头就撞了过去!没有想到那客人力气大,把金孝一把头发提起来,就像抓只小鸡一般,放翻在地,捻着拳头便要打。引得金孝七十岁的老娘,也奔出门前叫屈喊冤。众人都有些愤愤不平,你不给人一半赏银且不说,还竟然赖人拿了你的银两,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大家就像阵上厮杀一般地嚷叫起来。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闹事,恰好县太爷在这街上过去,听得喧嚷,歇了轿子,吩咐“做公的”,就是今天的警察拿来审问。众人怕事的,都四散走开去了;也有几个大胆的,站在旁边看县太爷怎么样来断这件公事。

那几个做公的将客人和金孝母子都拿到县太爷面前,这法庭就设在当街上,两边跪下,各诉其情。一边道:“他拾了小人的银子,藏过一半不还。”一边道:“小人听了母亲言语,好意去还他,他反过来图赖小人!”

县太爷便问众人:“谁人来做证见?”

众人都上前来禀道:“那客人丢了银子,正在茅厕里怎么找寻也找寻不着,却是那金孝自己走来承认了,引他回去还他。这是小人们众目共睹的。只是银子的数目是多少,小人们不知道。”

县太爷道:“你们两下里不须争嚷,我这里自有道理!”教做公的把那一干人都带到县衙来。县太爷升起堂来,众人都跪在下面。两边公人一喊“武”、“威”,哪个人不心惊胆战,肃然起敬!这县太爷教取裹肚和银子上来,分付仓库保管员,把银子称兑准确后回复。仓库保管员回复道:“有三十两。”

县太爷又问客人道:“你的银子是多少?”

客人还是硬到底,口改不了:“五十两!”

县太爷说道:“你看见他拾取的,还是他自家承认的?”

客人道:“实话说,是他亲口承认的!”

县太爷道:“好啊!他若是要赖你的银子,为什么不全包都拿了?却只是藏下一半,然后又自家招认出来?他要是不招认,你怎么知道他拾了?可见他没有赖银!你丢失的银子是五十两,而他拾的却是三十两!看来,他拾的这银子决不是你的,必然是另一个人失落的!”

客人这时才醒了过来,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道:“这银子真的是小人的,小人情愿只领这三十两去罢!”

县太爷道:“这数目不同啊,怎么能让你冒认得去!这银两就该断与金孝领回去奉养母亲;你丢失的那五十两,就自己去找寻吧!退堂!”

金孝得了银子,这一喜、一惊、一忿、一悦,真是恍如隔世,于是便千恩万谢地扶着老娘去了。那客人已经过官家了断,如何再敢争执?只得含羞噙泪而去。

真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大快人心,人心大快!这叫做欲图他人,翻失自己。自己羞惭,他人欢喜!天理昭彰,丝毫不爽!

(此期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已在7月1日央视12频道《法律讲堂》栏目播放)

Wopus问答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