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个人日记>正文
三言二拍爱情篇·唐解元一笑姻缘
2011年11月10日 个人日记 暂无评论

一、开场:

上次我们的讲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说的是蛇妖对于人间爱情的忠贞和悲剧,今天我们说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喜剧《唐解元一笑姻缘》,说的是一个风流才子对于爱情的忠贞!后来演变成很多影视剧故事,《唐伯虎点秋香》、《三笑》等。

二、故事:

明朝江南有个才子,姓唐名寅,寅配的是虎,所以字叫伯虎,聪明盖地,学问包天。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词赋诗文,一挥而就。古来才子自风流,放浪不羁,不合常规!

那苏州府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深深地爱上了他的才华,把他列为才气名声加以特别推荐。没想到主考官听说唐寅恃才傲物,不修小节,不仅取消他的考试资格,还要治他的罪过。幸亏太守一力保救,虽然免祸,但还是不准参加考试。直至临场,太守为他苦苦哀求,才补了一个缺考的名额让他进场。他也真争气,考中了个解元。

制度一:

明朝科举考试也分三级:乡试,就是地方考试,及格的称解士,因为要解送到中央参加省试,第一名称解元;参加了礼部省,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省试,及格者就是会士,第一名称会元;会士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过了关的就是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唐解元参加省试至京,文名更加显著,粉丝极多!公卿大人都来拜访,以识面为荣。有位姓程的詹事,就是负责皇后和太子宫中事务的官,主持会试,悄悄地开个门路去卖考题。买题的往往水平都不高,取得多了怕人议论,便要找一个才气名声本来就显著的人来作榜首,好压服众心。唐寅是个最合适的人选,私下答应给他会元做做。没想到这唐伯虎襟怀坦白,根本不懂人情世道,一喝上酒便向人说他今年做定会元了!众人已听说程詹事卖题有私,又忌妒唐伯虎才气太大,哄传出去。纪检方面的言官们一听就奏了一本,圣旨便不许程詹事阅卷评分,还跟唐寅一块打入牢狱,问罪革职。

法律一:凡贡举非其人及才堪时用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杖八十。……所举之人,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大明律·吏律·贡举非其人》

议论一:

经过这么一番挫折,还乡之后,绝意功名,更加放浪诗酒,人都称为“唐解元”。得到唐解元的诗文字画,尽管片纸尺幅,也如获重宝。而他最得意的也只有画,平日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丹青之中。每一画出手,天下人抢着以重价购卖。他有《言志诗》一首: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作业钱。

唐解元一日坐在阊门游船之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他的超级粉丝,拿出扇子求其字画。解元随便画上几笔水墨,写上几首绝句。没想到一哄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点不耐烦了,命童子大杯斟酒,倚窗独酌。忽见有一只画舫从旁边摇过,船上一青衣小鬟,艳丽窈窕,把头注视解元,掩口而笑。唐解元神荡魂摇,打听得那船上是无锡华学士府上的眷属。

赶巧,好友王雅宜的船往茅山去进香,解元也不跟那些超级粉丝告别,就直接跳过船来,连呼开船。跟着那只画舫到了无锡,看着摇进无锡城。解元叫停下船,然后同三四人登岸进城看热闹,撇下众人,独自一个去寻画舫。

忽见一乘轿子,后面美女如云,那个青衣小鬟正在其内。解元心中欢喜,一直跟到一座大门楼下,影视剧在这里加了一笑。原来是华学士府,学士乃是翰林学士的简称,侍候过皇帝的文官,轿中乃是华夫人。

议论二:

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是中国婚姻生活的一个理想标准。甚至在今天,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唐伯虎已经放弃了政治上的追求,剩下的只有艺术上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美!自然界最美的莫过于花,生活中最美的莫过于如花似玉、闭月羞花的解语花,会说话的花,就是美人!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此执着地追求一个美人,用自己的画作,用自己的生命去表现美,应该说是最高境界!

回到船上,撒了个谎,告别朋友,上了一只去苏州的船。没行多远,又转回来上岸。到饭店将衣服换了,扮成个穷汉,到华府的典铺内去典钱。过去做官有点钱的人,要想洗钱,最好是开典当铺!伯虎说是去典钱,其实是在典自己。

人常说“才高不售”,就是才华卖不出去。看看唐伯虎怎么卖自己。卖身的目的,是为了混进华府,捞到青衣小鬟,所以只能用假身份证:姓康名宣,擅长写字,想投靠一家大公司求职做个写字员,希望老板能够录用!然后拿出小楷数行,算是成果附上。他不拿大楷、行书、草书,只拿小楷,因为求的职是写字员,只能写小楷,行草大楷是领导首长写的!

华学士看了,不似俗人之笔,这笔试就过关了;进入面试,见其仪表不俗,过关了!这两个“不俗”,乃是本性,不需要做作的。求职时最怕的就是做作,那样反而影响了自己的主题发挥。

接下来进行智力测试:

一问姓名住址?没问题,假的!

二问读过书吗?答说曾考过几遍童生,虽没考上,但经书还都记得。

三问是何经?解元虽然主攻《尚书》,但其他《诗经》、《礼经》、《易经》、《春秋》等四经本来全通的。只是他晓得老板主攻的是《周易》,所以就顺口答应《易经》,投其所好。学士当然大喜道:“我书房中写帖子的不缺,就送到公子那里作伴读吧!”求职写字员,却得了个辅导员,升了一级,就是运作得好!

四问多少身价?因为这是个长工,就是现在的合同工,所以问身价,正应着典卖。解元道:“身价不敢领,给几件衣服穿穿。待老板中意时,赏一个好媳妇足矣!”

只管奉献,不求回报,这是多高的品德!学士自然更喜,当下给了几件随身衣服,改名华安,送至书馆去见公子。

议论三:

伯虎求职,非在谋生,所以尽可高姿态。也只有高姿态,才可能得到主人老板的欢心,才可能空手套白狼,得到那个青衣!奉劝当今的求职者,一定要学习唐伯虎的智慧和本领,但还是要把合同签好,保护好自己的切身利益。其实,伯虎不笨,他所付出的,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哪个男子能为女人那一笑付出这么大的心计和辛苦!除非是那些残缺不全的,因为像唐伯虎这样的人早已不缺那一笑了!

伯虎虽然是卖自己,但华府不能买良人,所以只能把自己打扮成穷汉。否则,卖者与买者都要被法律制裁!

法律二:

若和同相诱及相卖良人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若窝主及买者知情,并与犯人同罪。——《大明律·贼盗律·略人略卖人》

华安做家教,辅导作业,点铁成金,讲解文义,甚至通篇代笔。学士看了却摇头,儿子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家文章!知道是华安改审的,学士大惊,我的府中有这样人才,不可埋没了!叫出来命题作文,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学士见其手腕如玉,左手有枝指,就是六指,这样的人都聪明!词意书法,俱达妙境,愈加欢喜,命他做了内书房掌书记,就是书记处书记或者秘书长之类。宠信日深,赏赐益厚。

华安暗访青衣小鬟名叫秋香,是夫人的贴身伏侍,顷刻不离。就是说,见不到夫人,就见不着秋香!正好典铺主管病故,学士便令华安暂时代理。试用月余,出纳谨慎,毫忽无私。

学士想把他扶正,可又嫌他孤身无牵挂,不敢重托。便跟夫人商议,找媒婆给他娶个媳妇,好让他安心华府。华安却贿赂媒婆告知夫人,说华安感激老爷夫人,只怕外面小家之女,不懂里面规矩。能在侍儿中择一人婚配最好!

学士一听大喜:这真是一举两得!华安不领身价,原想要一房好媳妇。今日又是府中得力之人,要是嫁的不中他意,难保他能安心!干脆叫他自己到中堂,把丫鬟都叫出来,由他自择!

议论四:

伯虎典身,出人意料。求取秋香,更非常规,完全是宇宙流的把式。先在华府立住脚,取得信任,一步步都按照他设计的路走下来,人不知鬼不觉,不是大手笔办不到啊!

按照法律,华安是不能娶良人为媳妇的,秋香也是不能嫁给唐伯虎的。因为唐伯虎是良人,华安却是仆人。

法律三:

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杖八十;……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改正。——《大明律·婚姻·良贱为婚姻》

当晚夫人坐于中堂,灯烛辉煌,二十多个丫环各饰盛装,排列两边,恰似一班仙女簇拥着王母娘娘在瑶池之上。华安进来,拜见了夫人,然后一看,任是那貌比天仙,可就是少我青衣:这丫环们还没来齐,不好选择啊!

夫人干脆把房中那四个都唤出来给他看,原来是春媚、夏清、秋香、冬瑞,秋香掌管四时衣服。她们来不及更衣,出来就站在夫人背后。华安一见,昔日丰姿宛然在目,影视中在这里又加了一笑。华安便说:“若得穿青的这一位小娘子,足慰生平!”

就这一句话,了了三笑姻缘!学士夫妇另收拾一所洁净房室,装备好了一切,择了吉日,为华安与秋香主婚。洞房花烛,秋香问华安:“与郎君面善,什么地方相会过?”华安要娘子自去思想。

后来秋香忽问华安:“当日阊门游船中看见的可就是你?”

华安说是,秋香道:“那样,郎君并非下贱之辈,为何屈身在此?”

“我为小娘子舟旁一笑,不能忘情,所以委屈相求。”

秋香说当时见那么多少年崇拜者围绕,出扇求画,他却倚窗酌酒,旁若无人,知他不是俗流,才笑了一下!就这笑了一下,便嫁得个绝世才子,也是缘分!秋香说后来又在南门街上好像还会过一次,华安说真是好利害的眼睛!

华安说自己就是唐解元,如今梦想成真,不可久留,问她肯随他去否。

秋香很是感动,一个堂堂解元,可以为自己一个贱婢,不惜毁辱千金之躯,自己敢不惟命是听!

于是,华安将所有典铺帐目、房中一切、他人所赠开了三宗账目开好,纤毫不取,又题诗一首,后两句是:

主人若问真名姓,只在廉宣两字头。

连夜雇船,往苏州去了。学士早起,看了账目清楚,丝毫未动,又见题诗才晓得此人本名不是康宣,只是丢了一婢,本无所谓。就是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议论五:

唐伯虎性情中人,就为一笑,能够典身为奴,甘为下贱。身价不要,只取秋香。真是爱的执着,却又不留痕迹,就因为风流才子只为情,不为钱,更不为人情世态所拘束。痛快淋漓,潇洒出尘,又不触犯法律,皆大欢喜!

后来,有人看见苏州阊门有一秀才,貌似华安,左手亦有枝指,后经探访,原来就是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在一起的却是那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一般名士。华学士大惊,这门亲戚别人想攀也攀不起,我明日看看就知道了。

二人相见,怎么看怎么都是华安。可唐解元就是不说什么,等到吃过晚饭,献上茶,童子点烛到来,学士愈加疑惑。解元陪学士共入后堂,也是灯烛辉煌。新娘来到,两个丫鬟扶着小娘子出来。学士惊惶退避,解元一把扯住,小娘子向上便拜。

解元拉过小娘子问学士道:“老先生请认一认,方才说学生颇像华安,不知道这女子可似秋香否?”

学士熟视大笑,慌忙作揖,连称得罪。解元才将阊门一笑引起的故事一说,各各拍掌大笑。学士道:“今日既不敢以书记相待,少不得要行女婿之礼了!”

解元道:“若要行女婿之礼,恐怕又要费老丈人的妆奁了!”

学士万分高兴,急回舟中,才玩味出诗句的含义:“康”字头照着“唐”字,“宣”字头照着“寅”字,正是唐寅二字,怪自己没有看出来!他卖身娶秋香的举动虽似情痴,但是封还衣饰,一无所取,乃是礼义之人,不仅仅是名士风流啊!便将这段奇闻向夫人说了,夫人大骇,于是厚具装奁,价值千金,差人押送唐解元家。从此两家成为亲戚,往来不绝。

三、总结:

人常说风流才子,才子是风流,但此风流不是彼风流,而且风流不下流!从唐伯虎一笑姻缘,如此专心致志去追一位贱婢,甚至不惜一切尊严名誉,为人佣工做奴仆,去追求爱情,真是千古绝唱!再看他封金挂印、丝毫无取的作为,自然不是那些下流之辈所能及的!

这种既多情又能担当的风流才子,才是历代佳人的真正偶像!

《唐解元一笑姻缘》是“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一个最古老,最简单的故事,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

Wopus问答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