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说法: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无举蛇吞象
贪心不足蛇吞象
读音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释义
比喻人贪心,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横批:知足常乐。
人心不古蛇吞象 世事难知螳捕蝉
同义词:
得陇望蜀,急功近利
近义词:
贪心不足 欲壑难填
【反义词】:知足常乐
典故:
版本一:
象是森林中的一个庞然大物,蛇却是一条细长细长的爬虫,肚皮很小,吞吃一只青蛙、老鼠什么的还差不多,而想一口吞下一只庞大的象,则有点自不量力了。“蛇吞象”是办不到的,它的用意是告诫人们不要“人心不足”,而要“知足”,有个成语叫“知足常乐”。
版本二:
相传宋仁年间,深泽某村,一个只有母子两个人的家庭,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儿子王妄,三十岁,还没讨上老婆,靠卖些草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样到村北去拔草,无意之中,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为它冲洗涂药,蛇便苏醒后,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王妄母子俩对蛇精心地护理,蛇的伤逐渐痊愈,蛇身也渐渐长大,而且总象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是可爱。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让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有如大梁,撞见如此情景的王母惊叫一声昏死过去。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也恢复了原形,却用人类的语言着急地向王妄说:“我今天失理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王妄说:“不行,这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催促着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得住。”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样,觉得厌烦,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就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就封官受赏。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总想报答,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棵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而且你会疼得受不了的。”蛇说:“不要紧,我能顶住。”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宝珠献给皇帝。满朝文武从没见过这么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到了晚上,宝珠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进行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上看到宝珠后,很赏识,占为己有,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于是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高兴地把丞相给了他,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蛇见了王妄直言劝到:“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官,发了财,就别在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王妄早已鬼迷心窍,哪里还听得进去,厚颜无耻地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给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执意要取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再去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也不分析,一口答应,就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梁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的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版本三:
相传上古帝王舜有一子,名曰象。舜曾制象棋以启其智。象饲一大蛇,颇通人性。一日象母病,需蛇心一片以为药引。象与蛇商量,蛇因可自行修复伤处,遂同意。象持刃入蛇腹,想:取心一片若母病不愈,奈何?乃将蛇心全部割下。蛇亡口闭,将象吞入腹中亦死。
版本四:
我们平时有句俗语,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做人心要放平,不要贪得无厌,不该你的不要强求,别像蛇一样的妄想吞下一头大象。可在我们仙居却成了“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变成了“相”,其实,这句话自有一个传说哩!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在回家的路上救了一条快要被冻死的小蛇。于是书生于心不忍,把小蛇放到胸口带回了家,回到家后,把蛇放到火炉旁边,蛇慢慢苏醒以后,于是书生给小蛇喂了一些东西吃,小蛇慢慢的缓过来了,于是书生跟小蛇说等病好了放你回去,小蛇好像好像听懂了一样点点了头。 随着时间的转移,从书生捡到小蛇已经有了五年时间了,这其中书生也有几次把小蛇送出去,但是没想到小蛇第二天又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了野兔之类的东西,就这么一进一出送小蛇送了好几次,就是赶不走,于是小蛇就住在了书生家,随着小蛇慢慢的长大,小蛇也慢慢长大,食量也涨了,村里能吃的都被小蛇吃了,书生一看不行了就下定决心把小蛇送走了,于是小蛇恋恋不舍的走了。
突然有一天太皇太后生了心痛病,不管什么药都吃不好。一天一个路过太医说能治好太皇太后的病,太皇太后就让他给自己治病。太医诊看过后说:“要治你的病并不难,这得要看你自己。”太皇太后说:“有何说法?请讲。”太医说:“治你的病只有一味药引,就是这味药引不好取。”太皇太后说:“人间会有什么药引我不能取,就是皇上有的药我也能用,除非是天上海底的我没办法。”太医说:“这药引不在天上海底,只是要太皇太后自己亲自去取方才有效,只怕你不敢去。”太皇太后说:“只要能治好我的病,什么地方我也敢去。”太医说:“这味药引就在太白山的古庙里,庙里有一条浴桶粗细的蟒蛇精,只要割下一片蟒蛇精的肝作药引,便可治好你的病。”太皇太后一听,要自己去割蛇肝,就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去与蛇要蛇肝,等于讨死,左也死右也死,还不如不去。太医晓得太皇太后怕死不敢去,就说:“这条蛇修炼了千年,十分通人性,从未伤害过生灵,只要相爷诚心去求它一页肝,它是不会害你的,你只要对它说蛇啊蛇,救救我,给我一页肝,念你十年佛,它就会张开口,你只管爬进去割。”太皇太后前思后想,还是觉得自己身为太行太后怎么能到蛇精肚子里去割蛇干,于是找来皇帝来商量此事,商量来商量去于是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谁能到蛇精的肚子里割到蛇干,谁就升为宰相,谁知这道诏书下了半个多月没人敢揭榜。到了第三十天这道诏书让书生看到了,书生一想,我和小蛇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对蛇的品性比较了解。于是书生大胆的接下诏书,这下可把太皇太后和皇帝高兴坏了。
于是书生就照太医的吩咐,前去古庙割蛇肝。书生真的见到一条身在庙后岩洞里,头搁在庙前门槛上的蟒蛇精。书生从远处看觉得眼熟,走近一看原来是被自己救国的小蛇,这时小蛇也认出了书生,书生连忙将太皇太后生病的事说了,蟒蛇精就慢慢得张开血盆似的大口。书生为了升官也顾不得许多,就爬了进去。说也奇怪,开始腥臭扑鼻,越往里面爬却渐渐地闻到了一股芬芳的香气,前面还有一件物体微微发出亮光,爬到亮光处,原来发光的东西便是蛇的肝。书生拿出刀轻轻地割了一页肝赶忙爬了出来,书生让人将蛇肝作药引煎了吃,心痛病果然好了,太皇太后大喜。于是皇帝把书生升为宰相,没想到,第二个月太皇太后并有犯了,于是宰相第二次来到古庙,又一次取走了蛇干。
后来宰相一想,如果以后我的病又再发了我还得去割蛇肝,如果蛇精不在了我到那哪里去找?如果……不如趁眼前蟒蛇精还在,去多割一些来,烘干放起来备用就不怕以后的心痛病再犯了。想到此,宰相等不及立即上山去古庙,见到蛇精照前法对蛇精说了,蛇精又张开大口,宰相又爬了进去。这时宰相忘了太医告戒每次只可割一页的话,心想横竖都是割,我何不多割几页。他开始割下一页,蛇精还张着口,割下两页时蛇精也还张着口,当他割下第三页时,蛇精再也无法忍受,痛得在地上打滚,把嘴也合上了。宰相在蛇肚子里再也出不来了。于是便有后来“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
版本五:
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中喂养。春去夏来,小蛇逐渐长大,生活日益艰难。一日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蟒蛇道:“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
梅生进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领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混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来。
版本六
“人心不足蛇吞相”这句话很多的人都知道,其意也很清楚,很多书上印成“人心不足蛇吞象”,许多人也认为“人心永远不能满足,贪心太重,就象蛇一样,想把一头大象吞掉”。
其实,“人心不足蛇吞相”是一个典故,其大意是: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版本七: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人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这个人一开始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版本八:
从前有个叫象仔的人,救了一条小白蛇,后来,小白蛇变成了一条白龙。有一天,象仔用白龙的一片龙肝治好了太后的病,发了大财。后来,太后的病复发了,象仔想要白龙的整块肝给太后治病。白龙一怒之下,一口吃了象仔。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的来历。
寓意:人不能太贪心,如果太贪心,就会受到报应的。
无论是山海经里的,还是贪心的宰相,不能太贪心,否则就会像蛇吞大象一般,三年都不能消化,就像贪心的宰相一样,最终被蛇吃掉。
版本九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没儿没女,夫妇俩人相依为命。男的以卖豆腐为生,女的在家里操持家务,日子虽然不算富裕,却也衣食无忧。
在一天的清晨老头去集市上卖豆腐,天气很冷。走在半路上,发现路边的水洼里躺着一条一尺来长的小白蛇,已经快要冻僵了,老头看着挺可怜的,就把它拣起来揣到了自己的怀里。出乎意料的,老头那天的豆腐卖的特别快,以往卖这些豆腐得需要整整一上午的时间,这天也就半个时辰豆腐就卖完了。老头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跟老太婆讲起了这件新鲜事,然后从怀里把小蛇拿了出来,小蛇暖过来了,在炕上活泼的爬来爬去。夫妇俩商量,反正自己没有子女,就把它当自己的孩子养吧,也许他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好运。他们就给这条小蛇取名叫蛇。
真的,自从那天以后,他们的豆腐生意真的是越做越火。就这样,过了大概有半年,小蛇越长越大,已经快1米长了,头上长出了一对角,而且身上好像还有鱼鳞一样的东西,小蛇特别懂事,每天老头出去卖豆腐,就在家陪着老太婆,老太婆去园子干活,它就在一边表演,等到快到中午的时候,他就去门口等老头卖豆腐回来,而且还学会了,用嘴干简单的事情,比如帮老太太扫地,老两口越看越喜欢。
一天,老两口闲聊天,老太太就说,小蛇是挺好的,但是毕竟不是人啊,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孩子,到老了也能有个人伺候,承欢膝下,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老头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几年的活头了,再说有小蛇陪着我们,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也算是个伴吧。
这话被小白蛇听到了。其实这条小蛇可不是一般的蛇,他原本是天上的小白龙,由于触犯了天规,被贬到人间受罪。幸好被老夫妇收留,已是感恩不尽,现在听到了老两口的长吁短叹,他觉得,应该报答他们。于是在一天的深夜,他就悄悄潜入天宫,求玉皇大帝帮忙,给这对老夫妇一个孩子。
1年以后,老夫妇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一个,老两口自是欢喜得不得了,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给孩子取名叫做象,希望他长得像大象一样的健壮。
老来得子,他们把象奉为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老两口忙碌的时候就是蛇老照顾弟弟,小蛇对这个弟弟也是疼爱有加。渐渐的,象会走路了,会跑了。蛇也越长越大了,大到一间屋子已经容不下。并且他已经露出了龙型,俨然就是一条龙了。而且他的饭量大的出奇,一顿饭要吃一头羊或者半头牛。老夫妇商量,他们已经养不起蛇了,反正自己如今也有了儿子,就让蛇出去自己过吧。于是他们把蛇赶到了村头的一栋破窑里。刚开始的时候偶尔还会让象给他送点吃的东西,由于蛇的巨大饭量,慢慢的他们也就没有人去了,只留下蛇在破窑里自生自灭。
蛇饿呀,没办法,他只有偷村子里的,鸡 羊 牛来充饥。村子里的人们组织起来像把他灭掉,但是谁也近不了他的身。村人无奈就把这件事举报到了县里。县太爷下令,悬赏捉拿,谁要是能撕下一片蛇的鳞,赏银百两。可是村民们都不敢去。
象长大后整天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父母也老了,整天还要为了他起早贪黑的劳作。蛇看着老两口可怜有时候就把他偷来的鸡或者羊放到家门口,聊表自己的心意。老两口心里知道是蛇送给他们的,但是他们心里觉得愧疚,据那样无情的把蛇赶走了,现在蛇不计前嫌,还给他们送吃的。想想蛇,在看看自己的儿子象,老两口时常偷偷的流眼泪
县里悬赏捉拿蛇这件事被象听到了。他想,蛇是我哥啊,我爸我妈救了他,我跟他要一片龙鳞他还能不给我。
于是象就独自去了破窑,在门口他就叫:蛇哥,蛇哥,爸妈把你养大挺不容易的,现在他们老了,是你该孝敬他们的时候了,我只要你的一片鳞,你就可怜可怜弟弟吧。
蛇对于弟弟的不成器心中很是气愤,但是他毕竟是自己的弟弟,是老夫妇的儿子啊。想到这些,蛇忍着剧痛,一闭眼,从自己身上扯下一片龙鳞,顿时身上血流如注,他把龙鳞交给象,说,回家去好好孝顺父母。
象欢天喜地的走了,只剩下蛇在四面透风的破窑洞里疗伤。蛇想,象有了钱,也许会因此而改变,能把老两口养老送终,也不枉他们养育自己一场。
蛇养好伤后,照常会抓村里的鸡羊用以充饥,他饿呀。
象拿到钱后,整日花天酒地,根本不管父母,等到把钱花光了,才回到家来。
不久后县里又下来通知 ,谁如果能挖下蛇的一只眼睛赏银千两。
于是象又找到了蛇,声泪俱下的说,蛇哥哥,现在只要挖下你的一只眼睛,爹和娘的余生就衣食无忧了,有了钱,我也不用到处奔波了,就在家好好孝顺他们,有一天你回到天庭也好放心啊。蛇虽然不太相信象的话,但是他的本心还是希望象能够变好,也好让父母有一个安乐的晚年。于是蛇两眼一闭,一狠心,用自己的龙爪挖出了自己的左眼,血淋淋的爪捧着血淋淋的眼珠送给了象说:回家吧,好好伺候跌和娘。
象拿着蛇的眼睛欢天喜地的去县里领奖,一去不回头。老两口在家里望眼欲穿。
半年后,象才从县里回来,当然他的身上不再有一分钱。这次他是带着县太爷的指令,如果能够拿到蛇的心,他就会获得白银万辆,终生可以花天酒地的挥霍。
老两口祈求他,不要再去伤害蛇哥,他的眼伤刚刚愈合,不要再去雪上加霜。象不听父母的劝告,拿着刀子就出发了。老两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后悔,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还不如当初没有他,就带着蛇 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象找到了蛇,又是作揖有事请求,让蛇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给他。蛇也是没有办法,他说:你自己来取吧,我的心我自己够不着。象说:我自己怎么拿啊。象说:你从我的嘴里进来,找到我的心,一刀切下,不要让我受太多的痛苦,好吗?象满口答应,于是从蛇的嘴里走了进去,他找到了蛇的心脏,一刀扎了下去,蛇痛的大喊一声,闭上了他的嘴。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来历!
蛇可能是有意可能是无意,但是象永远出不来了!
版本十一
很久以前,在一个山村里住着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象"父母去世的早,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有靠乡亲们养活,但"象"很勤快,每天都到山上去打柴,以回报乡亲们的养育之恩!有一天刚下过雨,象就拿着斧头来到山上,像往日一样,边砍柴边玩耍,突然,他看到山路旁的小水沟里有一条蛇,因为刚下过雨,路边有个小水坑,蛇掉在里面出不来了,正拼命的在水中挣扎呢!
"象"看小蛇已经精疲力尽了,就用手捧着它,慢慢的放在路边,放下后才发现,原来这条小蛇受伤了,"象"就采了些草药,用嘴嚼碎,然后从衣服上撕下一条布给蛇包扎好,把它放在篮子里面,抱回家了,在"象"的精心调理下,小蛇很快的就康了,"象"看它好了,就把它放回到山里了,以后的日子里,"象"还是过着以前同样的生活,每天上天砍柴!
好多年过去了,"象"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强壮的大小伙子,但没有经济来源的他还是每天替乡亲们砍柴来度日,这一天,"象"来到山上准备砍柴,突然间,它听到丛林里有"沙沙......"的响声,他顺着响声一看,天呀!他看到一条巨蟒正顺着丛林往这里走来,巨大的身形压得旁边的树林和草丛发出巨大的响声,"象"一看不好,调头就跑,但是跑的越快,蛇就追得越紧,眼看就要追上了,"象"心里想,这下完了!他闭上眼睛,等待恶运的降临,等了好长时间,没听见动静,"象"在想,蛇没有再追来吗?他偷偷地睁开眼睛,啊.....蛇就在它眼前,吐着红芯瞅着它呢!"象"语无伦次的说着,大蟒蛇呀,我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愁,你干嘛要吃我呀?
正想着呢,蛇突然开口说话了,"象"你好,你不认识我了吗!"象"一听,哎呀,这蛇怎么还会说话呀?蛇见象不说话,就继续说道:"你还记得你十年前救过一条小蛇吗?我就是那条小蛇呀!不过现在已经长大了,今天出来找食吃,正好碰到你,我一眼就看出是你了,你不认识我了呀!"象"这时才从惊恐之中醒过来,说道:"你真的是我救过的那条小蛇吗?你怎么长这么大呀?都吓死我了,蛇笑笑说,我不是一般的蛇,我的前辈们是蛇精,所以我十年的时间,能长成普通蛇的好几倍呢?象和蛇又聊了很长时间,蛇问"象"你现在做什么呀?象说,哎,我能做什么呀,整天就靠打柴度日,这么大了,连个媳妇都没有,没办法,谁让我命不好呀!蛇说,没关系的,我可以帮你呀,象说,你就是一条蛇,除了身体长这么大以外,你还有什么本事呀,蛇说,你跟我来吧!
蛇把象带到自己的住处,它对象说,你看见我洞口上的冰片了吗?那是我成年累月呵气出来以后结成的冰,在你们人类当中,这是难得的上等好药材,你可以把冰片弄下来,拿到药店去卖,这些冰片够你盖房子娶媳妇用了,象一听半信半疑,这是真的吗?蛇说,你放心吧,保证让你的钱花不完的.第二天,象早早的上了山,把蛇洞里面的冰片刨下一些,半信半疑的来到药铺,拿出冰片让老板看,老板一看到冰片,两只眼睛眯成了缝,哎呀,这可是难得的上乘药材呀,象,你从哪弄的呀,象不想让老板知道,我拣的,你要不要,不要我再另找一家,老板赶忙说,要要要,我全要了,如果你还有我还要,有多少要多少,象说,那这些你能给我多钱呀,老板伸出五个手指头,象说,五钱?才卖五文钱呀?老板急忙说,不是五钱,是纹银五两!哇,这么多呀,象一听这下可好了,真的可以盖房子娶媳妇了!
以后的日子里,象天天上山刨冰片,然后拿到药店里卖掉,很快,象就盖上了房子,娶了媳妇,乡亲们都夸奖象有出息.象经常到药店里卖冰片,时间长了就与药店的老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还学上了赌博,每天卖药材的钱还不够他输的,时间长了,不但没攒下钱,还欠了药店老板一屁股的债,但冰片越来越少,已经让象刨的差不多了,老板得知象有这么个奇遇,脑袋里打上了歪算盘,有一天,象又来到药店,药店老板告诉象说,你不知道呀,你现在已经欠了我好几十两银子了,打算什么时候还呀?象说,再宽限几天吧,这几天没冰片卖,没钱.老板说你真是手里捧着个聚宝盆要饭呀,象一听就问老板,这话怎么说,老板说,你当年救的那条蛇是条蛇精,这条蛇可是千年不遇的奇货呀,它的一只眼睛不用说让你还债,就是让你盖上千座房子,娶上万个老婆,也用不完呀!如果你真能取到蛇的一只眼睛,那你这辈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刚开始象还不同意,觉得蛇对他这么好,不忍心向蛇要眼睛,但因赌博输的钱越来越多,老板摧的越来越急,没办法,象一狠心,就来到山上找到蛇,见了面就给蛇跪下了,大声哭道,蛇呀,你快救救我吧,我外面现在欠了一屁股的债,如果再还不上,连房子和老婆就都没了,蛇一听很纳闷,我不是让你已经卖了很多冰片了吗?那些钱如果你省着用,这一辈子也够了呀,象说,都是我不好,学会了赌博,把那些钱都输光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一次你一定要救救我呀,蛇说,我现在洞里的冰片也没有了,都让你弄光了,我再怎么帮你呀?象说,我听人家说,你的眼睛很值钱的,你给我一只吧,我把它卖掉就可以还债了,蛇一听急了,不行,我还要靠我的眼睛捕食吃饭呢,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不但捕不到猎物,还会让别的猎物给吃掉的,那可不行,象再三请求蛇就是不答应,象一看来软的不行,就说,你也不想想,当年是谁把你救的,如果不是我救你,不用说眼睛,你连命都没了,现在要你一只眼睛这么难,早知道现在你这个样,当初就不应该救你,蛇一听哭了,它说,象,我知道是你把我救的,如果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这样吧,我答应你,把我的一只眼睛送给你,但从今往后,你我互不相欠,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我也不认识你,象说,行,只要你答应给我一只眼睛,我什么都答应你,蛇让象取出自己的一只眼睛,在撕心裂肺的痛疼中消失在茫茫的丛林中.
象得到蛇的一只眼睛,如获至宝,捧着来到药店,老板看到以后,真是爱不择手,象说,你出个价吧,老板说,债全不用还了,我再给你一千两,行吗,象一听说,好,一言为定!
如果说象现在不再去赌博,这些钱可以让他过一辈子的好日子,但赌博成性的他已经利令智晕,没过多久,钱又全部输了进去,而且这一次欠的债比上一次还多,药店老板自从得到蛇的一颗眼睛以后,一直惦记着另外一只,他想,如果让象把那只眼睛再弄到手,那样,珍珠的价格岂止翻几翻?
这一天,象又输了很多,正准备要离开,老板叫住象说,象呀,你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把另一只眼睛弄来,那样你欠我的钱我不要了,再给你三千两,你看行吗?在金钱的诱引下,象拿上猎枪,来到山上,再次来到了山洞找到蛇,他准备偷偷的开枪,杀掉蛇后,取下它的眼睛,但是他忘了,这条蛇不是普通的蛇,是一条有灵性的蛇,当象躲在山洞口举起猎枪准备扣动板机的时候,让蛇给发现了,蛇很伤心,它对象说,本以为你得到我的一只眼睛,会就此罢手,没想到你会这样,你让我懂得一个道理,你们人类在利益的驱动下,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象说,不管怎样,今天我要拿到你的眼睛,说完扣动了板机, 蛇大怒,即然这样你可不要怪我了,要怪就怪你自己太贪心了,说完,蛇张开大嘴......
后来,这件事情在整个乡村流传开来,老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不要在贪心,就用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
人心不足蛇吞象
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毕竟“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
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确实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有些人为什么这样不知足呢?这实则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心使然。这个故事虽然很古老,但现今不是还有好多这种走不回来的人吗?他们认为要做一件事,就必须得到全部的好处,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处境。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原本可以得到的丢掉了,这种人总是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上,每过一个时期或走完每一段路程,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者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要走这么远?我们去干什么?如此,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得以不断升华;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我们才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境界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的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嘛。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金钱和地位上向低标准看齐,能以此自慰平生。如果向高的标准看齐,则会烦恼困惑,长期下去必然有损健康。人在顺境中是比较容易做到知足常乐的,但是在逆境中也得学会知足常乐,那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人,要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比起“无欲”的禁锢,“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