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个人日记>正文
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
2013年01月23日 个人日记 暂无评论

「一年四季还是三季?看孔子怎么说」


  孔子有个学生有一天和另一个人在争论着,争的脸红脖子粗的。这时孔子从这过,他的学生就拉着他想让老师给评断,学生说老师您平时教我们的一年「四季」,可是这个人非说三季,我们就为这个争论起来的。您给评评理,到底一年是四季还是三季?孔子问他的学生:你说一年几季?学生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啊。这时,和学生争论的人说:一年就是三季,春、夏、秋。孔子看看这个人,然后对自己的学生说:是三季。然后走了,孔子学生感觉到非常委屈,随后又去找孔子。说老师我就非常不理解,明明一年是四季,您为什么在那人面前也帮他说话说一年三季啊?孔子笑笑,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没有看见他浑身上下都是绿色,他是个蚂蚱吗?蚂蚱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然后就死掉了。蚂蚱的祖祖辈辈就都没有经历过冬天,你就是和他争论到死他也不会承认你说的对。对于这种人就叫"三季人",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因为很多人没有经历没有见过的事物太多太多,所以他们会经常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的。记住在遇到这种人就笑笑然后说一句三季人,就算了。不要去争论了,把自己的学业学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了。

「一年只有三季」


  孔子一门徒和一绿衣谈一年有几G,孔子门徒说:一年四G,春夏秋冬啊,绿衣说:错误,一年只有三G。于是请出孔子进行裁决,孔子听完各自的叙述,说:绿衣对,绿衣满心欢喜,走了。门徒不解问孔子,老师一年四季啊,这个连小童也知道啊,老师难道是?糊涂了?孔子不慌不忙的解释道:难道你看不出来他是一支螳螂吗?螳螂一年只有三季怎么不对,你看到过螳螂在冬季里出现的吗,门徒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站位在那里那里正确,看问题的角度决定问题的实质。

「孔子和蚂蚱人(经典)」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与蚂蚱人就一年四季还是三季争吵不休,最后打赌。孔子作为评审团权威,举起了蚂蚱人右手。  
  孔子学生无奈之下给蚂蚱人磕了三个响头。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孔子笑了笑,对其弟子讲: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孔子弟子顿有所悟!  
  儒家以为: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只要我们需要与他人社会有所接触,那么我们就都会再所难免的遇见或扮演三季人!那么其中寓意则蕴涵着一个很大的哲理,我们犯得着非要与人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决不罢休?如果一个人骨子里就是认为一年有三季,那么再与他争辩又能怎样?与其让一些无畏的事情干扰自己的心情状态,到不如学学孔子,权当他是三季人吧!于是乎悠哉乐哉,君定有大富大寿也。  
  管仲等人悠闲漫步于此,耳闻目睹笑叹:避一时岂能避一生?事事且过郁闷之气缠身,君如何能通达气畅,悠哉从何而来?  
  韩非子结结巴巴(韩非子有口吃毛病):中。。中庸善。。善惑人心此为儒家之。。之所长也。  
  商君更绝:鸟!天下不清不白混浊不堪成何体统,毫无章法可循岂不是误人子弟?! 
  荀子最后不禁仰天长叹:知助而无过也!(大意为:教师如果不坚持真理,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儒家要得过且过、中庸行道。法家要据理力争、坚持真理。二家针锋相对、互不礼让。法家甚至还讥讽儒家的退避完全就是当今的孔乙己思想,明明知道对方错误,还要假兮兮的作秀一副君子之态:权且算崽给爷跪一次吧。  
  虚假的仁义?虚假的礼让?虚假的宽慰?虚假的伪善?  
   孔子与孟子对视后闭目默默道(在内心发出的并未真滴出声):自感舒服才是真的舒服也!法家大家们面面相觑 、不知所云。
  各位大师且慢,俺的问题究竟如何处置?孔子曰:平均撒!拂袖而去。管仲道:奖勤罚懒!莫衷一是俺头脑依旧晕乎。  
  各位若是你 依法驳儒?还是:贬法诵儒?  
  蚂蚱人代表了一个群体,也就是把不知道的都无视。蚂蚱人貌似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人。

「“三季人”」


  据说,在孔子老家曲阜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啊!”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这种问题还用问吗?“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
  “四季!”“三季!”
  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呀?”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呀,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的。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囿于自然的生命,人、动物、植物对一年四季、时间的感受有巨大的差异,本无足怪,可笑的是把自己狭隘的经验绝对化,否认其他。
  对于一般人来说,上面的道理不难明白,但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领域则极容易引起纷争。人生的体验、追求,千差万别,何为正当合理,何为残缺畸形?要作出恰当的判断选择,就不是简单容易的事。
  哲学家冯友兰对人生境界曾有系统的分析,在1943年出版的《新原人》中提出“四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人有理性,人有心的知觉灵明,因此人能觉解。由于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人的境界也就不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取其大同而言,他认为可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按照他的本性和习惯行事,过原始生活的人、小孩子、愚人的境界都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的)人,其行为是为利底(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可以万有不同,但最后的目的总是为他自己的利。“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的)人,其行为是行义底(的)。”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不论人处于什么地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尽伦尽职”,只要做到“尽伦尽职”,就达到了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底(的)。”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但了解社会,知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对社会有贡献,而且要了解宇宙,知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应对宇宙有贡献。天地境界中的人知天、事天、乐天、同天、超乎经验、超乎自己,达到物我一体、内外不分的同天境地。
  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自然境界需要最少的觉解,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所以是最高的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可称圣人。人生境界的不同,并不是人们所做事的不同,而是由于人们对所做事的觉解不同。同是“洒扫应对”、“担水砍柴”、“事父事君”,觉解之,可达道德境界,达天地境界,成为圣人,不觉解,虽做此事,则并无此境界。圣人并不需要做与众不同的事,“圣人有最高的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既是日常底(的)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年四季轮回,人生境界也有四。有意思的巧合!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三季人”、“二季人”乃至“一季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消极乃至腐朽的人生观还有不少的市场,权力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被一些人奉为人生信条,可怕的是,奉持这种观念的人,为攫取权力、金钱,常常无所畏惧,乃至不择手段,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也带来巨大的危害。你要是对他们讲,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做人要有良知,他会摆出看透人生社会的样子回答:瞎扯,最重要的还是权力、金钱,有了权力、金钱就有一切……类此言论是否也如“三季人”否认一年有四季一样可笑呢?
  人要生存,自然有世俗物质的一面,为金钱房子等而奔波,但是,不应忘记,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体悟,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人生的境界,这是人的神圣使命。政府社会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引导人们朝此方向努力。面对当今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种种现象,不能不说,这是全民族一项十分紧迫艰巨的任务。

Wopus问答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