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国(1949年)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历史发展
土地庙在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着“改革开放”和强调信仰自由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和发展势头。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关于大量恢复建设“土地庙”的问题,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在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仍旧无济于事。19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在当地小学教学设施仍旧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乡民只热衷建设土地庙,使得部分地区官方进行强行拆除,这股热潮才有所遏制。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也有相当普遍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为台湾第一大地主。
按照汉族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行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获取其所属土地庙。
土地,俗称土地公,土地爷,是古代神话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后来人们还将一些去世的名人奉为当地的土地神,如从前南京有的地方奉萧和为土地爷,重庆有的地方奉韩愈为土地爷。敬土地神的日子称“杜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立春后的社日称春社,立秋后的社日称秋社。
因为土地级别低,因而与人们较亲近。百姓通常都给土地爷配了老伴,叫土地婆婆、土地奶奶。土地爷地位虽低,倒也办些实事,在《西游记》里,他给孙大圣提供过不少信息,在《天仙配》中,他干脆成了大媒人,比在《西游记》里的表现更可爱。
福宝古镇的土地爷与其他地方的土地爷比较起来,自有鲜明的特色。其他地方的土地爷是一个土地婆婆,这里的土地爷却是“双飞燕”——两个土地婆婆,要比别的土地爷“开放”得多,萧洒得多!
外形特征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小庙,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以下图片与此文无关。
土地庙
春华山村,一条不太宽的水泥路面,路的旁边就是绿油油的稻田,被田埂分割,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洋溢着对土地的感恩。再进入我视线的就是一个矮小的屋子,没有门,没有窗。也许是好奇,也许没有原因,我走下公路,走过田埂,来到那个小屋子跟前。这个小建筑与其说是比较朴实,不如说是比较简陋——四壁水泥方块砖,小灰瓦屋顶。门两旁的联语也已被岁月侵蚀,看不清写的什么了。到此,就不用我再赘述了,此乃土地庙也。
在众神谱系中,土地的“级别”最低,庙堂既狭小,又简陋,与大神的殿堂无法相比。财神、观音被恭敬地安置在人的家里,而有的“土地”甚至没有祠庙,只附在神庙或桥亭等处祭祀。此处有土地庙,自然住着土地神,尽管它们的屋舍简陋。土地公公比较贴近大众,他的塑像面目和善慈祥,是一个长者形象,给人一种值得尊重、信赖的感觉,有一种亲切感;“土地公公”旁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妇人,同样亲切慈祥,这就是俗称的“土地奶奶”了。我想,夫妇两人就在这安静快乐地生活吧。
说起土地庙,住在农村的我并不奇怪,在村里人们居住的河边山脚和耕作生息的田头地边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矮小建筑。我们中华民族凭借农业发展起来,有着悠久深厚的农业文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创造文明的土地从来也是战争的对象与胜负的砝码。同样,土地与爱情一样,也接受着人们永远的述说和关注。因此,人们敬重土地,珍惜土地,尤其是农民更是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史远流长,且代代不变。人们深知,是土地给了人类赖以生存根本,是土地养育了我们,灌输给我们源源不竭的生命繁衍动力。人们对土地敬爱有加,奉为神灵,对他敬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幸福美满。
今天,土地庙的存在并没有使我奇怪,没有感动。让我感动的是,那残存的香火痕迹,还有那盘旋如陀螺状的香,还有那拜谒人的记录。我想起了诗歌《土地庙》:“泥土烧砖,渗进香火 雨水滴落,又回到了大地秋天散落枯萎的秸杆 又矮又小的土地庙 提着成把香烛的人 慢慢聚拢到跪倒磕头的地方 如果不能显灵 还要在粗茶淡饭中修行一年……” 听村里老人说,早年的土地庙香火极盛,每天求神的人络绎不绝,土地庙原先也很气派,还会有定期的庙会。从今日气象来看,香火是远不比从前了。这不光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农业技术进步了,还有村民的思想也转变了,文化知识也丰富了。但这不代表就土地神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寄托和安慰,从记录看,人们不是求风调雨顺,而是求家人平安,佑人免灾,甚至求子送孙……在我们走访中,我们知道:他们仍明白: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连年收入的增长也是靠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他们并不迷信,他们不会单纯得等待土地公公或者土地奶奶的显灵,他们也不会因为土地公公、奶奶不显灵,就在粗茶淡饭中修行一千年,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作,用自己的汗水来收获。他们的敬拜只是表达一种美好心愿,只是在现实中保护着这样一种信仰和对土地的敬爱。
土地孕育了我们的文明,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并继续养育着我们,也养育我们的未来。对它的敬重之情,值得尊重,以及由此及它的感情,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感动。春华山村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土地,土地庙以及土地神存在,显示了一种文化的特征。香火的断续残存,不管是风调雨顺的祈祷,还是别的美好祝愿的表达,都是让我惊喜和感动的。朴素的山村人们,素朴的信仰,温善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代言。
最后,我也深深地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