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知足知不足
伟平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知足不知足知不足的过程,做人关键是要搞清楚哪些该知足、哪些该不知足、哪些该知不足,人生才能活得明白。”这是检察系统内我很尊敬的一位兄长朋友说过的一段话,很长时间来,这段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挥之不去。
我一直很钦佩这位兄长朋友的睿智。记得初听到这段话时,我是怦然而心动的,并为此沉思了很久。过后一直想诠释这段话中所蕴含的道理,但几次均因疏于浅薄而搁笔。
前不久,我读到了一本益智类的书,书名叫《心态决定命运》,书中讲述了一段段心态决定命运的人生历程,通过那些或成功或挫折或积极或消极的人生历程,告诉人们心态是如何左右不同的人生,怎样决定人的不同命运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再一次让我想起了兄长朋友的那段话。“人这一生到底哪些东西该知足、哪些该不知足、哪些该知不足呢?”我不禁又一次提起已搁置了几次的那支笔。
古语有云:“知足者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会感到永远快乐。勿庸讳言,人都是有欲望的,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大学时代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有一段话记得大意: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说白了就是人的欲望是涌动不息的。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要的产生。随着人的长大,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要也是不断扩大的,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种需要都是正常的,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生活宽裕了就过得舒适些,无可厚非。但是人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胀的泥潭,所以人生在世还是要把握好欲望的“度”。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李真、胡长清、成克杰……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清代 李渔先生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过:“善行乐者必先知足”,他说:“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换成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该知足了。从物质享受角度考虑,从功名利禄角度考虑,我们每个人确实应当有个知足的心态,因为毕竟“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知份心自足,委顺常自安”,其中暗含玄机,要靠每个人自己去领悟。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是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但话又说回来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时我们还要“不知足”才能常乐。说到对物质生活、功名利禄的态度,还是知足为好;但是对于学习、工作和事业,我们还是应该以“不知足”为好。人在事业上知足,人生便缺少了奋斗的目标,生活也必将会索然无味。
在事业上知足是胸无大志的表现,这样的人往往心中没有追求的目标,对自己要求不高,止于过得去。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满足于“差不多”,对学习差不多,对工作差不多,甚至对人生也是差不多就行,成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种“差不多”其实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无为心态,许多事情就常常毁于这“差不多”上。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已日趋激烈,知足者固步自封,满足于自己眼皮底下那么一点点天地,岂有不退之理?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的人永远领会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宽广意境。所以对待学习、工作、事业,我们还是保持一份进取心为好,永远做到“不知足”。
那么,又有哪些东西应该知不足呢?在这里不妨让我们通过一则历史典故来仔细品味这个问题。公元前209-202年,楚汉相争近七年,经过垓下会战,西楚霸王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汉王刘邦取得天下。刘邦即位不久,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席间他问臣子:我为什么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很多大臣做答纷纷恭维刘邦英武,然而刘邦听完后说道:“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他说道:“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的这句话极其难得,难就难在贵为天子却很有自知之明,是典型的“知不足”的典范。而反观项羽,却让人不难发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拥兵十倍于刘邦,却落了个败走乌江的下场,而打败他的恰恰就是他本人,他败就败在他太高傲,刚愎自用看不起人上了,舍张良、弃韩信,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结果张、韩二人成了他最后的掘墓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做到知不足、拥有自知之明的人当然是最聪明最睿智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为自负所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时刻是保持着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态的。这样的人自信而不自大,不会看自己什么都是对的,看别人什么都是错的,听不进去良言相劝而成为孤家寡人。而这样的人往往也是最后的成功者,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无须在这里赘述。
卢梭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代哲学大师的话直至今天,我想,对我们每个人仍不乏启示意义。要知道,人世间是不存在无所不能的人的,他山之石,总是可以攻玉的。
人啊,但愿能够不时地想想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