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个人日记>正文
人生三重境界
2012年12月10日 个人日记 暂无评论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实人生的诸多事情,均存在这三重境界,而无论是否学佛,是否参禅。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经历的人,看山水人事,看财色名利,看爱恨情仇,都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境界。攀登过高山的人走在平地上,跟没有登过山的人,他们的脚步是不一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正是达到第三重境界的人。

第一重境界,可以理解为只见世界的表象,只看到一个维度的景象;或只远观只听说,而对某人某事某物心存美好的向往;或只有一面之缘,而以第一印象作定论。

第二重境界,是有了亲身经历,发现所见并非所想,或不是第一印象,于是质疑、否定、反思;或者由表象入手,思考事物的本质,意欲超越现象,去探寻背后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可以理解为否定之否定后的回归,是人生深切体验后的感悟真谛,发现世界原本如此。能够道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真味的,一定是曾经拼搏、历经沧桑之人。

少男少女往往对恋爱充满了浪漫梦幻的向往,心中描绘的全是鲜花烛光、甜言蜜语。但开始恋爱不久,便发现两个人相爱并非如此简单,这过程充满了煎熬、考验甚至伤害,于是怀疑这不是我要的恋爱。只有经历过恋爱、失恋、又恋爱,才能逐渐明白恋爱正是这样甜蜜的折磨!

单身的人,看人家结婚成家总是羡慕不已,以为婚姻是平静的港湾、温暖的栖居。但自己一结婚,却发现两个人相处是如此之难,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口角,更重要的是,发现彼此没有激情了,日子平淡得无法忍受,于是后悔结婚,怀疑婚姻。而多年以后,才发现婚姻本来便是如此,两个人磕磕碰碰,却又相扶相伴一辈子。

小孩看人家弹钢琴,感觉无比美妙,于是一定要学钢琴。但父母买来钢琴后,却发现每天练琴是一件痛苦的事,于是后悔,羡慕不学钢琴的孩子自由自在。如果他坚持学练,那么在他的钢琴艺术有所成就后,他就会发现,钢琴确实是美妙绝伦的,正是勤学苦练成就了他的快乐幸福。不少小孩受电影电视的影响,向往学习武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刚开始工作的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远大理想。但不久却发现,工作其实杂碎烦琐,找不到奋斗的感觉,找不到雄心壮志的体现,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而多年以后,终于能够明白,工作原本就是由平凡的点滴小事积累而成的。因此有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这样的教诲。正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跋涉攀登,才让我们抵达千里,立上高峰。

初学佛教的人,心中充满信仰,恪守教规,无比坚定,并常常会将自己与不学佛的人划清界限,不相往来。但一年三年过后,发现自己和周边的人学佛并未得到好处,有些人不守教规却也并不受到惩罚,于是学佛之心动摇,放弃学佛,或不那么严格遵守戒律。只有艰苦修行,才能最终悟道,才发现学佛本不为世俗利益,才明白清规戒条只是形式,才深深懂得“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是何等高深的佛学修为。

读名家著作,便在心中勾勒了一个完美的作者形象。一旦接触,却发现形象不佳,行为随性,不由大失所望。初见领导,以为形象高大,正气凛然,敬而远之。与之同事,才发现他跟常人无异,喜笑怒骂,七情六欲。听说他的负面新闻,也许还会摇头叹息。但人到中年,经历诸多人事,才发现作家也好,领导也好,都有多重性格,他们有伟大不凡的一面,同样也有平凡,甚至不雅的另一面。不可强求,人性使然。

我们在童年少年时代,往往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但到青年时代,工作之后,我们忽然发现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充满了黑暗、残酷、腐败的一面,于是失望、郁闷、愤怒,更由于人生无聊、寂寞而生出厌世出离之心。但人到中年,我们终于慢慢感悟到,人生本来充满了麻烦、矛盾和痛苦,世界本来就是天堂和地狱相邻,阳光和风雨同在,天使和魔鬼同在,美女和野兽同在,于是心平气和了,淡泊名利了,笑游江湖了。

开始以为,存在的都应该是美好的;后来指责,一些不美好的是不该存在的;最后终于明白: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的人,始终保持这样的认知:世界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第二境界的人,有了觉醒意识,产生了好奇心,想要弄明白:世界为什么这样?人生为什么这样?第三境界的人,苦苦参透,恍然大悟:世界原本如此,生活原本如此。于是再无疑窦,了无牵挂。

人生往往都是如此,经历这样的三个阶段,依个人的慧根和悟性,而不同程度地抵达某一种境界。有的人一生只停留在第一境界,他活得简单,不问根源,也许有点天真,但对世界充满了信任,满足现状,容易幸福。有的人走到第二境界,疑惑丛生,究天问地,沉迷其中,执迷不悟;或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自寻烦恼;或愤世嫉俗,怨天尤人,郁郁而终。有的人抵达第三境界,遍阅人事,洞观世相,熟悉人性,了然天道,甚至看破生死,从而豁达乐观,坦然自若,从容老去。

第一境界的人,只有天然的需求,纯朴地生活,快乐即笑,痛苦即哭,没有城府。第二境界的人,有了心机,一味地向前追逐、追求、索取、争夺,在得与失之间徘徊、挣扎、努力。第三境界的人,深深懂得了退步、放手、舍弃、给予和妥协的意义,熟谙了祸福相依、苦乐相随、取舍相伴、得失相生的辩证哲学,从而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进退自如。

第一境界的人,如平静之湖,无风无浪,是古朴之民,葆有童心者,未开化者。第二境界的人,风起浪涌,陡起波澜,是拼搏者、探险者、勇士斗士。而第三境界的人,是风浪过后的风平浪静,格外澄澈,是智慧的高人。只有第一境界,顺应自然,可以尽享天命。止步于第二境界,求索无果,历经坎坷,可悲可叹。抵达第三境界,逍遥不惑,得大自在,可喜可贺。

第一境界的人,满足于居家的生活,满足于目前的状况,自得其乐,无所追求。第二境界的人,厌倦平淡的生活,不满足拥有的一切,向往外面的世界,憧憬探险、刺激和流浪的生活,他有可能最终回来,升华至第三境界,但他也有可能漂泊于外,找不着回家的路,终身遗憾。第三境界的人,是到外面跑了一圈,最后发现家才是最好的,于是回家,对家更加深情更加珍惜。他平静的眼神底下,藏着一个大千世界。

回到学佛。第一境界的人,自始至终有着坚定的信仰,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心中因为有了精神的寄托而充满了祥和的幸福。第二境界的人,半信半疑,半途而废,若放弃信仰,则找不到出路,也没能见到佛祖。第三境界的人,经历内心险恶的斗争而坚持潜心修炼,穿越漫长的黑夜而得见黎明,终于返朴归真,明心见性,证悟成佛。

Wopus问答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


×
腾讯微博